——读《沉思录》有感
始知《沉思录》于温家宝总理,他在新加坡访问时曾提及古罗马的马可·奥勒留所著《沉思录》,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这是一本指导顿悟人生的书,启迪智慧的书,净化心灵的书,然而它并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书。
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就要读好三本书。我们从上学开始,读的是“有字之书”。在读“有字之书”的基础上,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把从书本上学的知识,慢慢付诸于自己的人生实践,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解决问题、成长进步的能力,不断地积累个人生存的经验,投身社会发展的建设,这便是“无字之书”。人生中要读的第三本书,就是“心灵之书”,“心灵之书”就是把使人明智、聪慧的“有字之书”和使人宽容、警醒的“无字之书”内化于心。
《沉思录》就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心灵之书。
《沉思录》是一部私人日记,一部自我对话录,更是一部个人静心自剖之语。每每翻阅,我总忍不住反问:我已多久没与自己对话?我们的双眼与生俱来可以外看世界,却又几多弃除浮躁沉淀内心好好扣问自己。“生活中总要有一点闲暇。”在这闲暇中让我们浮躁的内心回归到平静,对自己的过往经历、品行修养、责任良知、行为习惯、人生作为等诸多方面多做反省。回眸自己在乡镇工作的几十年,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基层事务中,在理不清的日常琐事中,有时会觉得疲劳,有时会产生厌倦,这时,更需要多一点这种“闲暇”,多一点自我反思,多一分心平气和,重整行装向心中的“远方”出发。我们把各类政策规章作为“有字之书”,把工作经历作为“无字之书”,而最终,我们还是必须要通过自我反思和沉静,才能获得灵魂的跃升和信仰的巩固。
《沉思录》告诉我们,不要执着飘忽不定的外部世界,不要执着于身外的名与利,不要活在外力的迫使下;而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理想,按照社会理性的要求活动,分清什么是自己该追求的,筛选抛弃那些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一切,那些所谓的名与利,踏实地拥有、安然地放弃。一个人不管是抱着何种价值观,他的生存本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我们的最大满足就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得以在奋斗中实现,我们追求做出一番事业,是因为我们心存志向或期望改变某些事情,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和利。因此,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把心放在理想上,把精力放在事业上,把时间用在做事上,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这样,对个人的生活,就可以做到乐观、从容和知足。
都说现代人很浮躁,根源在于太盲从金钱,而嘲笑对“诗与远方”的追从。他们认为没有钱,没有一定物质基础,何谈理想?没有金钱,如何到达“远方”?这就是典型的望文生义。《沉思录》告诉我们,从没有一个人说过追求理想不以追求物质基础为前提。但是绝大多数人在追求过程中或被动或主动忽略放弃了自己内心的召唤,渐渐沦为平庸。理想就是在满足一个人肉体生存的基础上,给你精神上带来愉悦,让你感到自己有价值很重要的期待性目标。甚至我们可以说理想最终实现与否是无所谓的。因为在你的现实生活中它曾经一直予你动力,是重复枯燥生活中的一抹清凉。
“诗和远方”也不仅仅指具体现实中的诗和远方,它其实就是理想的抽象别称。不一定非要到过海角天涯,不一定非要前往斯里兰卡,不一定非要攀过珠穆朗玛。“远方”就在你心里。此刻,打开《沉思录》,与哲人对话,与自己对话。这就是“远方”,这就是“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