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为公——孙中山传》有感
随着日历的翻动,春的气息越来越浓。凭窗远眺,天空甚是晴朗,令人心动的纯粹的蓝,飘着几缕悠闲的云絮,铺洒在屋顶上、树上恰到好处的阳光……这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使得手中的这本书更显厚重。
打开《天下为公——孙中山传》,轻轻地念出一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句有如金石之声的话,令我瞬间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孙中山——这位中国最后一代王朝的掘墓人,也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贫困出身的他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他读书勤奋,成绩突出。年少时听老兵讲太平天国起兵反清的故事,对洪秀全十分敬佩。被人称为“洪秀全第二”。十三岁就远离家乡,“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在檀香山接受的四年多的西方教育,在他心里播下为民族前途而斗争的种子。他的眼中不是只有身边的一片狭小的天地,他敏感地意识到导致我们这个民族积弱积贫的一些弊端。回到家乡后,他在乡亲们中宣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大胆地折断神像的中指,成为一个大逆不道的反叛者。他甚至退还哥哥给他的财产,坚决不走哥哥为他安排的从商道路。他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他上书李鸿章,满腔热忱地提出“富强”“治国”的改革设想;他一次又一次地掀起革命斗争,他奔走海外,辗转英国、日本、新加坡、美国……
我轻轻地掀着书页,时间的尘埃模糊了那段复杂多变的历史,眼前浮现一群慷慨激昂的革命者,而走在最前列的身着中山装,面容安详,眼光深邃的那一位最让我钦佩,也最让我感动。他太忙碌了!建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就任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后,他就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过度劳累使他患上肝癌,1925年3月12日,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一代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风雨飘摇,孙中山弃医从政,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并为之奋斗终生。我想当时一定有很多人也像孙中山一样看到了种种弊端,但能像他一样行动起来且一旦决定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的又有几人?我从先辈们不停前行的身影中看到了行动的力量,看到了成功后面的艰辛。伟人之所以伟大,因为他的生命不止为自己,还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读一本书,受一次灵魂的洗礼。今天的我们,更应做一个有理想,有情怀,并能身体力行,让人生更有意义的人。“见贤思齐焉”孙中山的天下为公,视个人权位如敝屣的博大胸怀仍对我们有着教育意义,孙中山的执着坚定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我郑重地将书放到书橱里。书脊上“天下为公”四个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靖江广电台监察室 陈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