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人”

时间:2018-5-18 来源: 作者: 【关闭

——读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我一直认为历史是螺旋型上升的,于是我敬畏历史,更格外喜爱研究历史的学者,辜鸿铭就是我最尊敬的一位学者之一。《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用对比、举例的方式深入探讨了“真正的中国人”和所谓的,“良民的信仰”。

关于“良民的信仰”。在辜鸿铭看来,欧洲人与中国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华文明中有强大的道德力量,这种道德的力量幻化成良民的信仰,它克制了人心中的激情,避免了因为人的激情而造成比自然的物质力量更大的破坏。这种力量让中国人学会仁慈,学会遵守秩序,学会忠诚,这种力量在中国孩童识字之初就被牢牢灌输在脑海里,它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让我想起了93年国际大专生那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彩绝伦的关于“人性本善/本恶”的辩论赛。台湾大学和复旦大学对此展开了精彩的辩论,从孔子谈到荀子,从道德的力量谈到法律的约束。最终,“人性本恶”战胜了“人性本善”。长久以来,面对社会上突然涌现的“最美”现象,我时常在心里问自己,到底是媒体在炒作还是,在中国人的哲学里人性已经是“恶”了呢?是什么导致了路人不敢去扶跌倒在地的老人?又是什么让再普通不过的举动变成了“最美”?于是,我就不得不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里面持续地寻找着答案。

关于“真正的中国人”。辜鸿铭尤其强调了“真正的”三个字。于是我才知道,在20世纪之初的时候,那种所谓的“人性本善”就已经在逐渐消失了,已经逐渐被一种叫“进步的”或“现代的”中国人所取代。庆幸的是,辜老先生在“真正的”中国人、“古老的”中国式人性从世上完全消失之前,带我们又一次认真地审视了一下它。辜老先生从无数种举例和对比中告诉我们,“真正的中国人从不野蛮、不残忍,也不凶恶”。在这里,我引用他的原话“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猾的,但是狡猾中没有狠毒。一个真正的旧式中国人很少令人厌恶,甚至最低等的阶层也是如此”。这让我联想到了最近刚刚终审结束的唐慧上访案、聂树斌案、赵作海案等等触及了社会最敏感社会最底层神经的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件···曾经,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用道德的力量征服了世界其他国家,成为超级大国。丝绸之路,玄奘把中国文明传遍东亚,大西洋之旅,郑和用大唐盛世的辉煌征服了西方,如今,中国把那份中国式的高贵深深藏在了心底,却难再找回“真正的”的中国人的精神,那种不用法律却让人自觉遵守秩序的力量,那种不用“强制性教育”就能得到的“温顺”,那种从孩提时就能植入的“人之初,性本善”。

作为党的喉舌的《新闻联播》似乎已经注意到了“中国人的精神”的重要价值,于是从去年起改变风格,从关注领导人会议转变为更加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收视似乎略有改观,但是我依然很少看也很少相信,因为更多的人都在说“我想生活在新闻联播”里。我觉得这是一种悲哀。昨天湖南长沙爆出来一条新闻说,曾成杰因集资诈骗被判死刑后未经最高法死刑复核即被秘密处决,此条一出,众生哗然,最高法官方微博马上出来回应事件“真相”,几乎以一分钟的频率连发数条。其实除了媒体,几乎没有人真正去关心什么是“真相”,什么是“人性”,更多的是冷眼旁观。我顿时心生悲哀。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9国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学贯东西,甚至是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他在将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以后,仍然极力推崇中国文化,深深地觉得中国才是真正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民族,我对他的结论深信不疑,因而更对当下中国人忽略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避重就轻、对西方国家盲目崇拜或盲目否定的现象万分担忧。

孟子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这也正是“古老的”中国式人性的一种写照。《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写于1915年,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一直以来受欢迎程度不减刚出版之时。寻本溯源,我们都应当好好读读这本书,到书中去寻找最初的中国人的人性,去努力说服自己在这个不安分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落脚点,多一点人性关怀,多一份同情和温顺,努力过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精神生活”。

市纪委监委第十四派驻纪检监察组 陆家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