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富翁回乡带领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记全国劳模、靖江市新桥镇德胜村党总支书记杨恒俊
杨恒俊,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德胜村人,今年58岁。八年前,他曾是新桥镇一家销售额数千万元连锁超市的成功商人,八年后,他受党委政府的感召和村民的期盼,放下了如日中天的生意,临危受命回乡成为新桥镇德胜村党总支书记;八年前,德胜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负债累累,八年后,心系村民的他将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引入村两委建设,并自掏腰包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使得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在破茧成蝶中实现了华丽转身,一跃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强村。
许多人都笑杨恒俊傻,可在杨恒俊看来,他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无怨无悔,他说:“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远比自己一个人富裕快乐得多!我希望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怎样把我们德胜发展得更文明更富裕。”也正因此,杨恒俊不但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还获得了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最美村官”、全国劳模等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
一句承诺,弃商回乡当起穷村带头人
新桥镇德胜村,位于靖江、泰兴交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民以务农为主,富余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2008年村级经济可支配收入仅2.3万元,多年累积村级债务48万元。当时,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一盏路灯,基础设施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水准,是新桥镇最落后的村。
杨恒俊曾经在村办厂打过工,管过财务,闯荡过市场,创办起“恒俊食品采供站”,拥有超市3家,连锁店数百家,作为泰州市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靖江市消协执行理事,是一名商界成功人士。
六年前,新桥镇党委选拔能人村干任贫困村党组织书记,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杨恒俊在党组织的劝导下,承诺接任德胜村党组织书记,走强村富民之路。当时,他的决定几乎遭到了身边所有亲友的反对,因为他们觉得当这种芝麻官事多人累还不讨好。杨恒俊妻子毛玉芳说:“家里都不愿意让他去做这个支书,自己做企业一年少说能赚上千万,当村干部一年工资才两三万元,太辛苦了,为老百姓干事,如果有些方面没有服务好,还会被老百姓骂。”
然而这些都没有阻挡杨恒俊勇挑重担的决心。“看到村民期待的目光,我想我不能让大家失望。”杨恒俊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对这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对那些一起打拼了半辈子的村民,他的心底难免有更多的牵挂和关注。
然而杨恒俊永远忘不了他第一天踏进办公场所时的震撼:村办公室位于废弃的小学内,窗户没有玻璃,用纸板糊着;楼上下18块玻璃破了13块,楼板间已经磨得看不到水泥了,冬天的风从破损的玻璃缝隙里呼呼地吹进来,寒冷刺骨;村里几乎买不起一支圆珠笔,村组干部们更是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杨恒俊开始了他的“村官生涯”。
一心为民,开启强村富民新征程
踏进这幢楼的那一刻,杨恒俊开始下定决定,一定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改变德胜村贫困落后的困境。
杨恒俊的座右铭是:做给百姓看,带领百姓干。做给百姓看,就是要身体力行去做;带领百姓干,就是要用成效让群众信服,加入到勤劳致富的行列。成为德胜村的当家人后,杨恒俊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带头干事创业。他不但自己一个人干,还带领出一个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
事事争先、领先、率先的他,还将企业管理办法引入班子建设,用企业化模式培强村两委团队。在村干部日常管理上,杨恒俊推行晨会、周例会、出行登记以及定岗定责制度,鼓励村干部大胆“晒”成绩。在党员管理上,德胜村率先在全市开展“党员户”亮牌行动,将党员的日常行为“阳光化”,提醒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在村干部执行力监督上,他大胆实行村干部包干、认领“投名状”等方式,倒逼为民办实事的工程进度。
在杨恒俊的主导下,德胜村两委的优良制度坚持至今,全村形成了良好的作风和发展氛围。如今,德胜村的两委班子一扫过去萎靡、情绪低落之风,村干部办事效率之高得到了镇党委和德胜村村民的一致好评。
“我们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要让德胜村老百姓满意。“每次开会,杨恒俊始终向村干部强调这一点。虽然日常工作比较繁忙,但他总会抽时间深入到企业、村组、和群众家中开展调查研究,听取他们对村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还经常走访和慰问农村贫困党员、困难群众、残疾人、外来工子弟等,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一心一意,打造德胜品牌壮大村级经济
强村富民不但要有真心为民的理念,更要有发展致富的真本领。如何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改变村庄落后面貌,成了杨恒俊日夜思索的焦点。
由于德胜村地处偏僻,一直以来村民主要依靠传统种养殖业来维持生计,村集体固定收入,更没有发展项目带动。作为一个与市场打了多年交道的商界成功人士,杨恒俊经过多方考察走访,提出了走品牌化经营道路。
担任德胜村的带头人后,杨恒俊将自己创立的连锁超市交给亲戚经营管理。为了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他从自家企业拿出4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以德胜种养殖合作社为主体,与高邮市横泾镇合作进行咸鸭蛋贴牌销售,申请注册了“德胜牌”商标,精美的品牌包装、严格的腌制工艺,让原来散卖的1元多一只的咸鸭蛋身价涨到了每只两元。2010年,德胜村通过“借鸡下蛋”的方法,成功“孵化”出“德胜牌”咸鸭蛋,并借助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方式,将咸鸭蛋远销江浙沪等地,每年为村集体创造收入40万元。
有了咸鸭蛋的成功经验,2011年,杨恒俊又成功将无锡阳山水蜜桃引入,打造“德胜牌”水蜜桃,进一步放大“德胜”品牌效应。如今,德胜农产品上演连轴好戏:村里流转300亩土地规划建设德胜有机大米;盘活存量土地,建成1000多平米的标准化厂房,发展德胜工业;鼓励村民自办采摘、垂钓、饮食等“农家乐”,发展德胜休闲旅游项目……如今,杨恒俊还筹资注册成立江苏德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德胜”经营的产品囊括生态大米、松花蛋、德胜村酒系列,涵盖了一二三产,品牌享誉周边县市。
随着品牌运营村级资源的深入推进,德胜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2014年,德胜村实现社会总产值3.4亿元,是2008年的7倍多;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扭亏为盈,达到280万元,跨入靖江强村第一梯队,德胜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一往情深,自掏腰包千方百计改善民生
许多人都疑惑杨恒俊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能够凝聚全村的正能量,促进德胜村大发展、大跨越。
德胜村一位村干的答案提供了一个参考:其实,是杨书记对乡亲和乡土的一往情深,感动和带动了大家一起干事创业。杨书记到了村里后,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不拿村里一分钱工资,不吃村里一两茶叶、一包烟,不吃群众一顿饭,不打牌赌博,不到娱乐场所。他平时出差均自费,月工资1000多元,这笔钱,他平时从来不碰,每年春节期间,他就用这笔钱招待村里的老干部。村民红白喜事喜欢请他,他人不一定到场,但红包一定到场。
德胜村人人都知道,经销“德胜牌”咸鸭蛋时,启动资金40万元是杨恒俊自己掏的;建标准化厂房,杨恒俊又将自己的100万元无偿借给村里,至今这笔钱村里尚未偿还。
也正因为对乡亲和乡土的一往情深,杨恒俊还千方百计改善村民民生。在杨恒俊的主导下,德胜村首创村民“民生档案”,采取“一户一档”的方式,将每户村民的家庭成员、就业情况、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等基本信息等全部录入计算机,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民生档案”提供的信息,村里动员企业主捐资,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家庭、改善低保户的生活。目前,德胜村已实现村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全覆盖。
2010年,杨恒俊多方筹措资金180万元,建成近1500平方米的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目前,这个集劳动保障、计生服务、农家书屋、农民广场、体训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已成为全村近2400名村民的共同家园。在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杨恒俊又自筹资金80万元,在村内大掘港两侧,打造1.4公里立体生态走廊,在村部附近,建成80米忠孝文化走廊,不断丰富村民休闲文化生活。
除此之外,改造处理全村生活污水,新建污水处理池四座,铺设管道4.5公里,铺设和改造道路15公里,新建桥梁8座,所有农户的住房进行立面出新,新栽各种苗木近300万棵……近年来,德胜村用于改善民生的各项基础设施投入近千万元,焕然一新的德胜村新面貌、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得到全村百姓的交口称赞。
对待村民,杨恒俊像亲人一样。杨恒俊每年都自掏腰包数万元,资助贫困弱势群体。逢年过节,他还跑到村里80岁以上老人家中看望慰问,看看那里的孤寡老人是否吃得好、穿得暖。
为了德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让广大乡亲能够尽快的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杨恒俊忘我地工作。他为德胜做出的贡献和他的勤政廉政、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全村人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个个都称赞他是一名勤政廉政的好干部、一名一心为民的好村官、一名舍己为人的好模范。(刘六一、贾秋敏、夏雪红)